日本能乐—佐渡篇(连载4)
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只要有老百姓的地方,就一定会有属于当地老百姓的艺术。这种艺术的魅力,在于它洋溢着的乡土气息和那份淳朴自然。在佐渡,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一种本不属于百姓,非土生;数百年以来却一直在佐渡百姓中土长的戏剧。那就是,日本「能乐」。
(一)
在佐渡,能乐最初吸引我的,是随处可见的能乐舞台。甚至坐落在山间的小村子,也拥有自己的能乐舞台。日本国内三分之一的能舞台都集中在佐渡,佐渡现存32座,以前约有200座。出于好奇,我也曾去看过一次能乐,却始终没弄清故事内容,也没再去深究。多少个冬去春来,直到某天,一张精美的「佐渡能乐演出计划」,无意再次吸引了我。一张张带着面具的能乐剧照,就象一个梦幻般的世界,主人公那忧愁的神情,仿佛让你感受到了他们想要倾诉些什么。猛然一种心动,让我想去能乐的世界看一看,去敲一敲那扇未知的大门。
原来,能乐是一种典型的日本古典舞蹈,题材多取自日本著名的古典文学作品,有的还来自中国的历史故事。能乐的剧本叫「谣曲」,曲目大约有200种左右。按照主角的类型,大致划分为「神」、「男」、「女」、「狂」、「鬼」五类,被称为「五番立」,这也是传统能乐上演的顺序。五出曲目有通过神仙、阵亡的武士,或是为情所困、抑郁而终的女子等各类主人公的显灵, 以人与幽灵之间的对话形式来描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也有以失去孩子而发狂的母亲,为恋人而疯狂的女子,甚至以鬼怪动物等为主题的各异故事。
能乐,用由缓而急的手法,逐渐带您进入梦幻般的「幽玄」世界。
(二)
原始的日本舞蹈,用于祭祀活动,称为「神乐」。到日本的奈良平安初期,相当于我国唐朝时期,中国大陆的乐舞陆续传入了日本列岛。乐舞主要包括伎乐,舞乐和散乐。据说,「散乐」对能乐的形成影响较大。平安时代中期,「散乐」在日本被改称为「猿乐」。之后随着历史的发展,散乐走向了分化。一部分杂技因素被「田乐」等民间艺术继承;还有一部分模拟表演在后期的「猿乐」中得到了发扬,并由此引导出一种成熟的戏剧形式,能乐。而对后世能乐产生较大影响民间艺术,则是「延年」和「田乐」。
「能乐」这个名称,是到了日本明治时代才被确定下来的。
在日本,被称为能乐艺术奠基者的,是室町时代(公元1338年-)最杰出的猿乐大师,观阿弥和世阿弥父子。这根于父子二人在能乐作品,理论以及思想艺术方面的高度成就。当时最有名的四个「座」(剧团),被称为「大和猿乐四座」;也就是现在日本能乐流派中的观世,宝生,金春和金刚四大流派。
观阿弥是观世流的创始人。观阿弥的三儿子世阿弥,也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能乐,晚年因遭不遇被流放到了佐渡岛。世阿弥大师在佐渡完成了他的小谣曲舞集「金岛书」,其中的「金岛」,也就是佐渡。
我们不妨先领会一下世阿弥大师「花」的世界,在他的著作「风姿花传」中有描写: “世上所有的花儿都会凋零但都不应该消失。如果凋零的花儿能再迎来它开花的时节,那便会显得更加的新鲜有趣。学习能乐首先应该了解花,知道花。要多谙习各种曲目,不断悉心钻研,懂得什么是新鲜感和风趣;要不忘初衷的去刻苦追求一生都会开放的花儿;这才是真正的花儿,也可称之为工夫之花。因为花就是心,种是技艺。学习能乐表演,要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揣度万事万物。能乐的美是内在于摸写对象之中。”大师认为「秘则是花,公开就不是花了」。
他的晚年也犹如花儿般悄然凋零了。大师72岁被流放,到81岁去世,在佐渡的一切如迷一般,无任何记载,更无人知晓大师最后的归宿在何处。当然,这并不是消失,而是带来了佐渡与能乐的不解之缘。
(三)
据载,佐渡的能乐源于近四百年前。一位名叫大久保长安的初任佐渡奉行,他本人是能乐师出身,因此带着很多能乐师一行来到了佐渡,这也许亦能成为佐渡能乐传承的开端。那时,能乐作为统治阶级的艺术,幕府禁止民间擅自演出,所以当时在佐渡参加能乐演出的都是奉行所的官员。直到江户时代的元禄(公元1688年-)以后,在佐渡宝生流的掌门人本间家的影响之下,能乐在佐渡民间逐渐生根发芽,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开始参加能乐表演演。
佐渡岛的能乐曾有宝生流和观世流,现在佐渡的能乐是以宝生流为主。为此,我专门拜访了佐渡宝生流本间家能舞台管理人祝忠生先生。
这一天正好是祝先生教第子排练的日子,地点就在本间家能乐舞台。初见祝先生,虽说六十出头,却很是神采奕奕。先生笑呵呵的介绍了自己与能乐的缘份:“我曾在日本电电公社(电信局)工作。那还是1973年,一天,同事说起当地文化馆有能乐讲习班,问我是否愿意去。当时没想太多,就去了。刚开始,我甚至都不懂能乐的故事情节。能乐的角色中,主角叫「仕手」、为主角配戏者叫「连」;配角叫「胁」,为配角配戏者叫「胁连」;其他的组成还包括乐师叫「囃子方」,合唱叫「地谣」;所以学习能乐不仅要学习「舞」各种角色,还要练习念、唱、鼓、笛子等。尤其是在扮演能乐人物时,不仅要模仿动作,更重要的是揣摩人物的心理。只有掌握人物的心里特征,才能把人物演好活灵活现。当时深感,学习能乐,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能乐的魅力使我坚持了下来。我还记得第一次登上能乐舞台表演,是在1977年。从那以后,一直扮演各种配角。直到13年前,我终于第一次扮演了「仕手」(主角),那场戏叫「船弁庆」。第一次当主角戴上面具登上舞台,众人注目之下,真是紧张极了,入门以来前所未有的激动。主人公是一位女子,所以要表演得女性化。抛开其它,只想别出错,要把戏好好演完。从那以后,我开始努力揣摩如何按照自己的风格把人物演活,也体会到在能乐面具的背后,有着极大的发挥空间。学习能乐现已三十多年了,至今扮演过主角的曲目有十几出左右。能乐,如今已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它的魅力是无止境的。”
关于佐渡能乐的发展,祝先生提到:“其实佐渡的能乐,也就像以前神社的庙会社祭一样。老百姓都带着饭盒一起来看能乐,表演能乐的既有农民,也有公务员,谁都可以参加。能乐在佐渡其实就是老百姓的艺术。我曾经在佐渡高中担任过能乐讲师,现在主要是给年轻人教能乐,学生大约有三十个人左右。真正的能乐界规矩十分严格,而在佐渡不是很严格,一般根据每个人的兴趣爱好,自己想学什么。当然学习能乐,其实各方面都需要学,但还是要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佐渡的能乐也面临着接班人的问题,我希望佐渡的能乐一定要保存下去。”
上课时间到了,我也随着先生来到排练场地,来的是位女弟子。一直听说能乐是男人的艺术,这也是佐渡能乐的独特之处吧。这次排练是在真正的能乐舞台上,顿时神秘感油然而生。首先是后台,这是演员化妆和休息的地方。接着来到「镜间」,立马被一面落地的镜子和摆在镜子前的面具吸引了,女弟子告诉我,这里是能乐演员带面具的地方。
能乐的表演,面具十分重要,一般分「直面」(不戴面具)和戴面具,通常主角戴面具表演。演青年女子,戴小面;演老翁,戴翁面;此外还有鬼神面等许多种类。先生强调,表演能乐,戴面具十分重要。因为学习能乐,最难的就是表达主人公的喜怒哀乐。面具是否戴到正确的位置,直接影响整出戏的好坏。戴面具时,一定要坐在镜子前,静下心来,先进入角色,然后对着镜子慎重的戴上面具。这是一个非常神圣的环节,戴上面具的自己,就已是角色里的主人公了。正如书中了解到的那样,能面放在那,看上去仅是一个面具而已;而当能乐演员戴上它时,它就会和演员融为一体,变活了!能面,有一种无可抵御的魔力。
女弟子让我也试着戴一下面具,又兴奋又紧张。面具的视线真是十分狭窄,想着演员们通过自己的眼神去表达故事主人公的感情,那是多么不容易。她顺时提示到,当你的眼神往上看时,就表示喜悦;往下看,表示悲哀。还原以为戴上面具之后,自己的表情自然就被遮盖了。奥妙!
接着随师徒二人来到舞台看他们排练。能乐舞台正台的板墙叫「镜板」,上面画着一棵松树。这是唯一的背景,任何戏都不改变。徒二人边唱着谣曲对白,边练习步行和手的动作。在「运步」上,先生很严格,要求既不能急也不能太慢,得根据曲目与人物的特征去自我体会。他们一遍又一遍的练习,可见一台完美能乐演出的背后得有多少演员们的辛勤汗水。女弟子也已随先生苦练十多年,能乐的世界还很大很大。
之后,他们介绍了整个舞台的结构,还领我到后廊看了一遍。这是「地谣」们出入的地方,由于舞台平时是封闭的,当时很暗,但也更增神秘。
(四)
拜访结束了,了解了很多的能乐知识,我决定再去细细观赏能乐。一个傍晚,舞台坐落在一座神社里,四面高松林立,点燃的柴火照亮了舞台,这叫「薪能」。当天的曲目是「竹生岛」,讲的是龙神和弁财天女神在神官面前显灵,是赋有祝贺性的能乐。来了很多观众,四周却是静悄悄的。在笛声、鼓声和独特的吆喝伴奏声中,开演了。在寂静的夜晚里,就如梦一般,这独特的声音,你听到了吗?此时,我才稍有顿悟,世阿弥大师为什么会把能乐的美,用「幽玄」来比喻。
大师花(心)的世界永远永远地留在了佐渡这座寂静的岛上,这儿的人们一直都在追寻着能乐那梦一般的世界。佐渡的能乐,就像那田野里的花儿一样,朴实无华,却又纯真自由。
佐渡的美,美在「幽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