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旅游网
yokosojapan
 中日旅游交流   倡导文明旅游   行业政策法规 
邮箱:cnjpetr2009@126.com 传真:86-10-6572-6504
日本金山—佐渡篇(连载5)

日本金山—佐渡篇(连载5)

金银作为一种财富的象征,从古至今人们不惜一切的想要拥有它。金银的存在永远都是人们的欲望和注目的焦点,它的价值使人们总在向往的「淘金」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日本金山—佐渡篇(连载5)

 

佐渡,一座地处日本海的岛屿,这座岛奇迹般地拥有一座金山,更称之为奇迹的是它的寿命长达400年。带着对金山的憧憬和好奇,我前往了金山。佐渡金山位于佐渡的相川,相川面积192平方公里。金山的矿脉分布于东西约3000米,南北约600米,深约800米的范围。相川快要到了,进入相川必须要穿过一条山洞。这条山洞好长,犹如穿越一条时光的隧道,恍恍惚惚之中一个十分遥远的时代浮现在了我的脑海里。

据书中讲,在没有发现金山之前,相川只是一个仅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子,名叫「羽田村」。1601年,佐渡金山被发现,并正式开矿,从此佐渡金山作为日本最大的金矿而闻名全国。这里生产出来的金银为当时的幕府政权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淘金热」使许许多多的商人,劳动者纷纷涌入到了佐渡。金山的最鼎盛时期,相川的人口据说达到了四万到五万人。一座繁华的矿山城市就这样诞生了。

然而,在这繁华的背后,有一些人的命运却是十分的悲惨。据记载,由于佐渡金山海拔低,当矿井挖到海平面以下时就有大量的地下水涌出,需要排出来。将涌出的地下水排往坑外的作业,叫做「水替」。由于,当时干这种苦力的人手极为紧缺,幕府就以维护社会治安为由,从江户(东京)、大坂(阪)、长崎等地将许多无辜的流浪者抓来,让他们充当这种苦力。这些人被称为「无宿之人」。矿井内的人口密度很高,因为不及时将水排出,地下水就会淹没坑道,采掘就无法进行,所以当时采取的是人海战术。金山最深的坑道达数百米之深,这些苦力们在井底用吊桶汲上水之后,再用辘轳吊到井上,最后把水排到坑外。这种作业一次要连续干一个昼夜。就在这样一个没日没夜,地狱般的坑道内,直到幕府末期的近百年间,上千名的「无宿之人」被送到了这里。由于从江户被送来的最多,所以当时的佐渡奉行所把他们总称为「江户水替」。恶劣的采掘环境,残酷的井下作业,使他们的寿命很短,大多数人最终都没有再回到自己的家乡,而是永远的魂落他乡。

 

日本金山—佐渡篇(连载5)

 

1896年,日本明治政府把佐渡金山的经营权转让给了当时的三菱合资公司,后来由三菱矿业也就是现在的三菱原料公司继承了金山的经营权。金山经历了人工开采,运用火药,机械化等开采方式,持续了它388年的寿命。据统计,直到1989年矿井枯竭闭矿为止,佐渡金山共开采出黄金78吨,银2330吨。如果把佐渡金山的坑道连接起来,总长有400公里,大约是佐渡到东京的距离。

就在我浮想联翩之时,金山已经出现在了我的面前。现在,供游人参观的佐渡金山是江户时代开采的宋太夫坑,坑内通过机器人的模拟表演来再现当时采矿的场面。带着一份神秘我随着许多游人进入到了坑道,进去后立即漆黑了许多,一股寒气袭面而来。就在你努力的适应并想看清周围的时候,从远处隐隐约约地传来了好奇怪地声音,我一步一步地寻找着这个声音的来处。当我找到它时,书中的一切栩栩如生的展现在了我的眼前。拼命的汲水,排水,采矿的场面,一条一条通往矿井外很狭窄的、只能容一人宽的探矿坑道,被形象地称为「狸穴」。较大的展示厅里用模型再现了当时选矿,冶炼和铸造幕府时期的货币佐渡小判的画面。据介绍,金山在最兴盛的时期,一吨金矿石中含黄金一千克,江户时代的260年间共生产黄金41吨。这一条条或阴森,或狭长的坑道,虽然不是长到没有尽头,但它们对于当时在这里干苦力的「无宿之人」来讲,这里也许就是地狱,也许就是苦海,永远都看不到天日,没有未来,盼不到日子的尽头。走出坑道后,一丝凄凉涌上了心头。在赞叹金子的灿烂和惊叹金山的光辉历史的同时,更忘不了那些无辜的苦力们!

 

日本金山—佐渡篇(连载5)

 

金山的辉煌和神秘,不禁使我想起要打听了一下,当时的「矿山男儿」不知现在是否还有健在的?当得知当地还有两位老人健在时,我掩饰不住心里的好奇,前去拜访了这两位老人。首先见到的是名叫川口武雄的老人,今年八十三岁。当我问起川口老人的经历时,他讲到:“我是战后才回到佐渡的,在此之前,一直在其他城市的一家汽车配件厂做汽车和拖拉机的零配件。回来后,因为矿山离家近,就立即在矿山就业了。我是1950年被分配到矿井里工作。当时我25岁,真正在矿井里干过三年活儿,主要干架设木材井壁的工作,以防止坑道塌方和脱落。还干过坑内外的运输工作,当时是用2吨的电机车牵引,一车装1吨矿石,一次要牵引10车。虽说工作比较辛苦,但毕竟是工作,没什么可埋怨的。但是到了1952年,矿山的经营愈来愈不景气。那年的经济大裁员,我和许多人一样也就失业了。后来我又在矿山区的一个被承包的采石场找到了工作,一直干到1986年。因患了硅肺病就退休了。回想起从前,就我们大工町的这条街,最热闹的时候住了2500人。自打金山愈来愈不景气开始,我们这里的居民也就越来越少。如今,我们大工町只住了6户人家,20个人左右,很是冷清。那时候,虽说工作苦,但是下班后一家人一起去看电影、去文娱俱乐部等等,日子也很快乐,现在想起来真是回味无穷。金矿山被关闭当然是没办法,但是心里挺不是滋味的。”从这位家住金山脚下的川口老人的话语里可以听得出,金山在老人的一生中留下了非同一般的记忆。

离开川口老人家,我又拜访了另一位名叫梶川弥平次的老人,今年七十七岁。这位老人是十八岁的时候到矿山工作的,开始是当铁匠的见习工,后来做锄头、劈刀等,干了两年。同样在1952年的矿山经济大裁员时失业,只得到外地找了一份修隧道的活儿。这活儿让梶川老人掌握了采掘的技术,隧道修好后,又回到了佐渡。为了养家,边到外地打工,边回来种地。1965年,矿山因为又找到了含金品位高的矿脉,一时间又热闹了起来,矿山需要采矿的工人,于是梶川老人凭着采隧道时掌握的技术到矿山采矿。但是,令人失望的是,这条矿脉没持续几年就被采尽了。就这样,梶川老人在矿山的工作是几进几出,最后直到1989年闭矿为止。梶川老人谈到自己在当地能找到在矿山工作的机会,很是高兴,认为是再幸运不过的事了。

 

日本金山—佐渡篇(连载5)

 

佐渡金山对于这两位老人来讲,虽然酸甜苦辣各种味道都尝过。但从他们谈话中不时的流露出的对往事的留恋可以看出,他们打心底里感谢矿山带给他们的一切。拜访完两位老人之后,听川口老人讲他家背后的山里,有「无宿之人」的墓地。由于心里放不下,就顺着老人指的小路,找到了墓地,四周高树林立,十分寂静。「无宿之人」正如字面之意,他们是一无所有的人,甚至连生存的选择权都没有。如果真有来世,但愿他们能逢上一个好时代,能呼吸到新鲜和自由的空气,能回到自己的故乡。

 

日本金山—佐渡篇(连载5)

 

一天结束了,望着渐渐远去的金山,环视这幽静而美丽的山谷,仿佛是在告诉大家它们是多么的高兴往日的平静终于又回来了,这里就是它们永远的家。

资料来源:新浪博客
    转载时间:2016年05月03日

    转载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b9476d290101d04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