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花道艺术史上的中国因素--佛前供花
插花艺术在日本享有“花道”之美名,日本花道是日本传统的文化遗产,是随着我国佛教传入日本。花道也称“插花”、“华道”、“生花”,即把适当剪下的树枝或花草经过艺术加工后,插入花瓶等器皿中的方法和技术。日本插花艺术不仅源于中国,而且在其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都在不断地接受中国插花艺术的影响,两者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一、从赏梅到赏樱
日本学者西川松之助在《花と日本文化》中指出:“在日本,赏花之风始于赏梅,虽然樱花是日本的代表,但玩赏之风源于贵族们效仿中国传来的赏梅习俗。”另一位学者和歌森太郎也说:“日本原本并不产梅,它是在以唐为中心的亚洲文化圈时期,随着贵族文化的风潮与柳一同从中国传来的。”(《花と日本人》)
在奈良时期(710~794年),随着梅花的输入与赏梅风潮的兴起,日本皇宫曾将梅花作为主要花木栽种于庭院之中,太宰府的官员们常常遵循唐朝的风尚在园中举行“梅花宴”。当时出现了许多感怀梅花的诗文,在汉诗文集《怀风藻》(751年)中,以一首葛野王的咏梅诗《春日赏莺梅》最为有名:“聊乘休假景,入苑望青阳,素梅开素靥,娇莺弄娇声,对此开怀抱,优族畅愁情。不知老将至,但事酌春觞。”在著名的和歌集《万叶集》(794年)中,咏梅的歌竟达118首之多,如“带雪梅枝上,翻飞复相鸣,差池黄莺羽,白雪染其翎。”“朝臣若能得闲暇,头佩梅花聚此欢”,“闻梅香,心思远方君”等等。
平安时期(794~1192年)的日本贵族社会,以花来表现四季变迁,咏花作为基本的教养,春天插梅、樱,秋天赏红叶。除了梅花,在这一时期先后引进的还有菊、李、桃、垂柳等,在引进这些植物的同时,与此相关的赏花习俗如斗草、斗花等也随之而来,其中在日本插花史上极其重要的两种代表性植物就是菊与垂柳。
菊花是在奈良末期至平安初期由中国传入的,由于菊花那华丽、闲寂的风采非常适合日本人的审美情趣,因此平安朝的宫廷贵族将它种植在庭院中以供观赏,并仿效中国重阳赏菊的风俗(登高、赏菊、饮菊酒),将九月九日定为“菊节”,每到这一天,宫廷中常举行菊花宴、进行菊合(斗花)、饮菊酒。
垂柳也是由遣唐使从中国引入的,它在日本插花尤其是“立华”(日本插花花型)中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受中国咏柳诗文的影响,平安时期的贵族们下令将垂柳栽植于都市的路边作为行道树,《古今和歌集》歌咏道:“一眼望去,柳樱相间的都市,有了春天的象征”。
到了平安后期,由于不再派遣使臣入唐,日本文化逐渐从中国文化影响下的汉风文化向民族化的国风文化转变,赏花的习俗也由梅花转向樱花。在《古今和歌集》卷一、卷二的134首春歌中,樱花便占了一百多首,而梅花则只有20首,与早期崇尚梅花的《万叶集》形成了鲜明对比。
二、佛前供花
“就平安时期与中国的关系来说,在日本文化史流程中,给予插花强烈冲击的是从中国传来的佛前供花。”(工藤伸昌《日本いけばな文化史》)
在日本插花史上,佛前供花的传入归功于圣德太子与小野妹子。公元593年,圣德太子担任日本摄政,总揽一切事务。他“笃敬三宝”,广建寺院,使佛教在上层社会迅速传播开来。公元607年,圣德太子派遣小野妹子访隋,与隋朝建立邦交。此后小野妹子三次前往中国,在学习佛法的同时,将在中国所见的佛教礼法与佛前供花以及花器不断引进日本。小野妹子完成使节任务后,皈依佛教,居住在圣德太子建造的六角堂中(位于京都市中心紫云山顶法寺),因院内有太子沐浴过的水池,因此他的住所被称为“池坊”。他在此处日夜以花献佛,并制定了祭坛插花的规矩,经过历代门徒的发扬光大,形成了日本最古老的插花流派“池坊流”,小野妹子也被奉为池坊之祖。
早期的佛前供花较为简单,主要是仿效中国插花的形式,用于寺庙、佛堂以及举行的佛坛祭礼中,而花材则以体现过去(结果)、现在(开花)、未来(蓓蕾)的莲花为主。到了平安中期,净土宗发展,作为突出其极乐净土手法的供花形式也在这一时期极其庄严化。在《源氏物语》“铃虫卷”中有这样一个情景:“佛前悬挂的幢幡,形色非常优美,是特选中国织锦缝制的。寝台四角的帐幕都撩起,内供佛像。后方悬挂法华曼陀罗图(净土变相图);佛前供设银花瓶,内插高大鲜艳的莲花。所焚的香是从中国舶来的‘百步香’。供净水的器皿很精小,上面放着青、白、紫色的人造小花……”可见此时将花插在花瓶中供奉于佛前的风俗已深入到贵族的个人生活之中。
在平安时期之后的镰仓时期(1185~1333年),重视唐物(中国文物)的风尚盛行,很多佛前供奉的唐物花瓶被收藏。佛前供花的宗教意义逐渐减少,鉴赏的意义逐渐增加。
进入室町时代(1392~1573年),插花可以说完全由此前的宗教性转向鉴赏性。自十三世纪末开始,日本与元、明两朝贸易兴隆,新兴的武士阶级凭借其财力获得了大量的唐物。为了炫耀自身的威势与财富,他们频繁举行“花瓶合”(花瓶比赛)。
特别是在室町时代前期,以足利第三代将军义满为中心,将这股风潮推向了极点。足利义满于永和四年(1378年)在京都的室町营造新的宅邸,收集了当时许多的奇花异草,如樱、藤、山茶,尤其是南宋时期经过品种改良后的牡丹、菊花等种植在庭院中,称为“花御所”。他尤其喜好唐物花瓶,在宫中频频举行“花瓶合”。正所谓上行下效,花瓶合也因此在民间流行开来,逐渐演变为“七夕花合”。
七夕本为中国风俗,在奈良时期传入日本,平安时期发展为包括吟诗、和歌、管弦、连句、连歌、蹴鞠、饮酒等七种游戏在内的节庆日,足利义满借鉴这种形式,举行“花瓶合”,在斗花瓶的同时,人们咏连句、和歌,行茶礼,食点心等进行娱乐。而为了向牛郎、织女二星敬献供奉,人们开始在唐物花瓶中插上与之相匹配的花。
据《看闻御记》中对应永二十三年(1416年)到嘉吉三年(1443年)举行的七夕花合记载:会所内立着屏风,挂着中国画,搁板上放着花瓶,人们以七种游戏取乐之后,举行酒宴狂欢。供奉给二星的瓶花经常超过百瓶之多,这种由唐物与插花装饰的房间被称为“花座敷(日式客厅)”,为了使瓶花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活动结束后的第二天,原封不动地对外开放,供人们观赏,非常受人欢迎。
随着这种七夕时唐物装饰之风的高涨,在宫中、寺院等举行的活动中,花的装饰性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此后,随着新的建筑样式的出现,产生了日本民族独有的插花形式:“立花”。
资料来源:新浪博客
转载时间:2016年05月16日
转载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2cf7e50100rv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