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典电影《追捕》影评
为人正直的检察官杜丘突遭陷害,被人冤枉成抢劫、强奸犯。为了洗刷自己的冤屈,他一边躲避警察的追捕,一边设法为自己讨回清白。杜丘在逃亡途中救下了农场主的女儿真由美,美丽的真由美爱上了正直的杜丘,她决定帮助杜丘走出困境。
真由美和父亲给了杜丘很大的帮助,他从东京辗转到北海道,终于在一家精神病院查到了诬告自己的横路进二,为查明真相杜丘也装病住进了这间医院,原来所有的一切都因制药厂长冈引起,是他买通横路陷害杜丘,事情终于真相大白,杜丘重获自由……
作为一个70后加之半个电影迷,看到前面有个网友提到了日本电影《追捕》,不禁勾起我内心深处的些许回忆。
上初中时中国也是刚刚改革开放,虽然整天听人念叨这个词,但一个小孩毕竟视野有限,也谈不上有啥感受,但就电影来说,真的感到耳目一新。虽然文革结束时还是个幼童,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小学时代看的国产电影还是《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老人们戏称为“三战”,外国电影电视剧也是以社会主义国家的作品为主,譬如朝鲜的《无名英雄、木兰花、卖花姑娘》,前苏联的二战电影《莫斯科保卫战,第三次打击》和南斯拉夫的《瓦尔特包围萨拉热窝,桥》,还有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等国的类似影片。
这些片子主要是反侵略战争和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题材。老人们有个形象的总结:苏联是飞机大炮(战争场面宏大),朝鲜是又哭又笑(戏剧化表现矛盾冲突),中国是请示汇报(这个大家都比较熟,呵呵)总之不论是电影类型还是来源都很单一,清一色的主旋律,虽然男孩子都喜欢战争片,但是翻来覆去难免有些倒胃。
当时与很多国家刚刚恢复外交关系的正常化,也许还加之有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和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原因吧,于是有大批其他国家的“非主流”电影涌了进来。那时没多少懂外语的(也没有互联网,影碟机),也不兴看字幕,进口数量也有限,绝大多都是经过上海译制片厂剪
辑和配音后再公映的。其中就有这部《追捕》。
文革时做点小官或有点门路的都能看到所谓内参片(内部参考片的简称),那时正式引进的只有作为批判日本军国主义反面教材的《啊海军,山本五十六》等几部,国产片中的日本人只有鬼子兵,自然一律是面目狰狞,血债累累。因而这部电影带来的心灵冲击可想而知。我一个半大小子当时也不懂啥爱情不爱情,感受最深的就是主角检察官杜丘为了洗清冤屈被迫逃亡,但仍然设法寻求真相,而警官矢村在追捕的过程中逐渐从坚信杜丘是罪犯,到开始怀疑再到最后联手除恶,女主角真由美为了掩护心爱的人,不惜脱离家庭,当然最后的结局是罪犯伏法的大团圆。虽然电视台后来多次放过此片,但除了青春期时感觉真由美有点那个...性感,而在偶尔练习手枪射击时会想起她外,我对此片的认识也就只限于两位刚猛的男主角。而老爸作为基层的政工干部,在谈论时只强调政治意义:诸如此片反映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虚伪,资本家巨头为了发财无恶不作,好人没***据只能采用暴力手段杀死罪犯,否则还是被法院放出来等等。
转眼到了90年代中期,录像机开始逐渐普及,改革也10多年了。有个发小的哥们,老爹外派日本时偷着弄回来一批录像带,嘘......别误会,不是A--PIAN啊。其中恰巧也有这部《追捕》。哥们刚推荐时还不感兴趣,他神秘的说包你大吃一惊。(注:他爹精通日语,又是高级知识分子,教育方式也是挺开放的)我于是趁他父母不在时到了他家一起观赏,他靠他爹讲给他的对话和情节大致给我做了解说。
当时给我的感觉就是四个字:彻底震撼!这部电影按现在的说法就是未剪辑版,比国内公映版多了差不多一半的时间,抛开细枝末节不谈,触动最深的是如下几处情节:
一、杜丘逃亡时来到一座寺庙,偷走了一双皮鞋——我当时的解读,难道是觉得这样抹黑了男主角形象?
二、逃亡途中因发烧体力不支,被一位风尘女子收留几天,还给他做饭喂药——解读基本同上,加之受到多年的教育,干那个行业的女人没啥好鸟(跟护国将军蔡锷相好的小凤仙除外)
三、真由美在山洞里为杜丘疗伤,两人深情拥吻再到ML,他奶奶的虽然有点喜欢这个调调,但更多的是对有关部门的愤怒,这段又不露点,很写意的嘛干啥删除
四、杜丘在东京被真由美用马群从警戒圈救出,来到一家旅馆,因为矢村警长追踪而至躲进了洗手间,真由美为了掩护杜丘,脱光了衣服假装要洗澡,还挑衅的问警长要不要一起来?——当时是流鼻血加双倍的愤怒啊!为啥流鼻血您肯定理解。第一重愤怒是因为感到自己被有关部门忽悠了整整10多年,这完全是一部很低级、很三俗的电影嘛,前面勉强可以接受,这个情节也太那个了,第二重愤怒是为电影女主角,一直觉得你很清纯,你咋这样捏?
我那时跟经历过几年前那场大动荡的许多同龄人一样,用现在的词说就是愤怒青年,看待事物不免从一种偏激走向另一种偏激,总觉得就算是再好的电影拿到国内也被搞得面目全非,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属于对文化对文艺的无情无理的扼杀。
时光荏苒,又到了新千年,一次逛街偶然又在音像店看到《追捕》的DVD,不禁停下来搜索记忆,店主说您好眼力,您这岁数小时候一定看过这片,但这个是未剪接版您看了保准吃惊,我听了心底泛起一丝微微的自嘲,但还是买了下来。
周末在家,打开新买的家用投影机,再度沉浸于光影之中。呵呵,用最新的设备看几乎是自
己最早的看过的“西方电影”这似乎也是一种巧合杂拌着反讽。影片情节虽然几乎烂熟于心,但在烟雾缭绕之中仍不禁生出诸多的感慨,还是拿上述四处情节来说吧:
一,杜丘偷皮鞋——现在看只不过为了逃避警察追踪,因为工作关系认识了一些警察朋友,闲聊时他们说起很多影视剧为了吸引观众有些犯罪细节已经表现过头了,这处情节被删我想主要是当时比较担心教会观众这一反侦察手段,当然现在这完完全全是小儿科了。
二、小姐帮杜丘——其实做任何行业都不容易,那个行业也有好人,也有同情弱者帮助弱者的人之常情。
三、山洞激情戏——情到深处的自然反应,作为近景的那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何尝不是爱的火焰呢,女主角对男主角从感谢救命之恩,夹杂一些一见倾心之感,再到了解其冤情后更加敬佩逐渐发展到燃起爱火,这不也正说明女主角是一个至真至性之人么,这样的女生多美多可爱!
四、旅馆脱衣戏——为了救心爱之人,毫不犹豫甘愿作出此等牺牲,只能说爱的力量之伟大,而不再有任何非分之想。
再度认真看罢此片,心生万千感慨,归根结底,这片子不算是上乘佳作,但最最影响国人,也最最影响我的,是透射过电影胶片所展现出的那种超越任何种族,超越任何国家因而也是被全人类所共有的高贵品质,深刻烙印在灵魂深处的品质,闪现着无尽光辉的品质——那就是人性!
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增加,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都在变化,和现乌烟瘴气的影视节目比起来,再联想到刚刚进口此片时的国情,我想大多数家长都宁愿选择剪辑版吧!不仅仅是电影,电影之外的许多事物也都让我们这些70后感慨万千!让我们对人和事都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吧!
再说几句题外话,当时扮演真由美和杜丘的演员无疑是中国观众最早的偶像,那时的偶像有其精神层面的意义——是正义,善良和勇敢的化身,绝非今日媒体按流程炮制的恶心人的呕像。另一方面,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都相对匮乏的国人,也从电影受到更多影响,杜丘的板寸头型,米色风衣和矢村的大墨镜,连鬓胡转眼间流行于大江南北。这恐怕是电影制作方当时做梦也想不到的。这种影响今天仍未消除,前几年真由美再度访华仍受到热烈欢迎便是实例,而老谋子启用高仓健出演《千里走单骑》恐怕也是为了掏我等中老年观众的口袋。
电影主题曲“拉呀拉“也唱遍大街小巷,更有相声名家将其经典对白”这回该你跳了,你倒是跳啊,你的腿怎么发抖了?“变为相声下象棋的包袱,杜丘在精神病院时那段紧张的电子配乐被戏称为”杜丘吃药“,也成了很多喜好音乐的同学、朋友练习吉他时必须学会的曲目。
90年代我比较喜欢看翻译小说,还曾特意找了这部电影的原著小说《涉过愤怒的河》,看后感觉编剧还是挺高明的,小说作者西村寿行是日本暴力侦探派的代表人物,他笔下的侦探更多的是用枪破案而非用脑推理,小说里杜丘最后不是冒险潜入精神病院探寻真相而是勇闯匪巢全歼仇敌。
从电影,广播这两种最单纯也是最大众的娱乐手段到今天席卷全球的互联网大潮,传媒手段、特技特效,俊男靓女,全都非当时同日而语了,但那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动,却真的真的再难寻觅!在惊叹于影音效果大冲击的同时,心底仍不免感到一丝悲凉!
资料来源:五星文库
转载时间:2016年08月09日
转载网址:http://www.wxphp.com/wxd_83x8j1fi7e5zpak1bu34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