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介绍—相扑
相扑被称为日本的国技,历史悠久,相传开始于奈良时代。一直到今天,相扑仍然是日本人最喜爱的体育运动之一。
相扑运动员被称为力士,根据每年比赛的成绩,分为11个等级,最强的称为横纲,接下来是大关、关肋、小结、幕内、十两、幕下、三段目、序二段、序口和前相扑。一旦成为横网,将不再因为成绩不好而降级,横网是相扑力士的最高荣誉,如果状况不佳,一般会考虑引退。
相扑比赛一年共六次,称为“本场所”,时间、地点包括比赛场所都有规定。一月在东京的两国国技馆称”初场所”,三月在大阪的大阪府立体育会馆称“春场所”,五月在东京的两国国技馆称“夏场所”,七月在名古屋的爱知县体育馆称”名古屋场所”,九月在东京的两国国技馆称“秋场所”,十一月在福冈的福冈国际中心称“九州场所”。
相扑比赛起源于奈良时代的宫廷中盛行的相扑节会(节会有庆祝、祭祀的含义),平安时代确定为朝廷制度。每年七月七日举行,但是随着时代的推移,举办日逐渐变化,力士从去国召集,为此设” 部领使”在各地搜寻优秀的相扑力士。大会当天,相扑人分为左右,分成20个等级进行比赛。最强的叫作”最手“,第二等称为”肋”。相扑人正式比赛后脱去黑帽和外衣,穿犊鼻裤(俗称兜裆裤)比赛,没有现在使用的圆型场地(土表),只要把对方摔倒即获胜。当时禁止抓头发,用拳打人,并已经有裁判制度,现在相扑的基本原型,在这个时代已经出现了。随着武士势力的庞大,朝廷力量的衰竭,相扑节会经常中断,1174年举办了最后一次后,结束了它相沿400年的历史。
进入12世纪后,相扑在武士之间,成为锻炼身体和培养战斗必修的科目。镰仓幕府编撰的正史“吾妻镜”中,记载了很多大将军赖朝观赏相扑的记事。特别在鹤冈八幡宫的祭礼中,记载了很多将军参加祭礼,观赏赛马和相扑的史实。到了室町时代(1338-1573)、鹤冈八幡宫内任命专司相扑的职位,继续举行相扑的神事。
和武士相扑不同,民间自古以来就有祭神的奉纳相扑,这在今天各地的仪式和资料之中还能看到,其中多数是向神祈愿丰收和感谢的奉纳相扑。
到了16世纪的战国时代,喜爱相扑的战国大名(地方最高长官,类似我国的诸侯)层出不穷。其中最有名的是织田信长,比如1570年在现在的滋贺县(古近江国)常乐寺内召开相扑大会,将崭露头角的鲶江又一郎和青地右卫门二人召为家臣。1578年二月召近江力士300人,同年八月召近江、京都力士1500人在安土城比赛。
到了战国末期,虽然还不是非常正式,相扑专业集团诞生。据“义残后觉”记载∶从上方(现京都、关西附近)到筑后国(现福冈县)来了10人左右的相扑人,和久留米城主毛利秀包的包养力士进行了比赛。当然,因为上方来的是专业力士,要比大名的力士要强很多。
资料来源:新浪博客
转载时间:2016年05月24日
转载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b7f4d9010005iv.html